slot deposit pulsa slot mahjong slot gacor slot gacor slot gacor resmi slot gacor 2025 slot gacor terpercaya slot gacor 2025 slot gacor hari ini slot gacor hari ini slot gacor hari ini
北京冬奥会背后的技术团队
17611538698
webmaster@21cto.com

北京冬奥会背后的技术团队

资讯 0 1776 2022-02-10 11:17:54

图片


北京冬奥临近,除了赛场上奋勇拼搏的中国运动健儿外,冬奥场馆的技术运维人员也将经历一场为期16天的“大考”。如果说场馆的构造是身体,那么场馆IT的运转则是血液。他们也是奥林匹克的参赛者。


2022北京冬奥会越来越近了,三个赛区的25个场馆都已准备就绪。有没有那么一个瞬间你曾想过一个问题:这些场馆到底经历了什么准备工作?


除了钢筋水泥等物理空间,还有一项不容易为人察觉但又时刻存在的工程——信息技术传播体系。没有这个“动脉”,比赛信息根本传递不出去。


对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而言,如果说比赛是它的质量,那信息传播技术就是它的重力场。竞技比赛虽是外界关注的焦点,但远不应该是全部的内容。奥运会不仅是一场彰显国家形象、联动国际社会的体育竞技活动,更是一场多元文化的交流活动,这背后是无形的信息科技在支撑它、传播它。


搭建并维护这个体系的冬奥场馆技术运维工程师,对观众来说是无形的,但不是真无形,是“大象无形”。


好奇这群技术运维人员日常是一种什么工作状态?于是我们在奥运开幕前一个月,走访了张家口崇礼赛区云顶场馆群和古杨树赛区国家跳台滑雪中心。这是一次“深入冬奥”之旅。


图片

陈艳,是张家口崇礼赛区的奥运场馆技术运维负责人之一。


从无到有,工程师搭建冬奥信息系统


冬天略显萧条的张家口崇礼区工地般的马路边,一个简易小区,是服务于冬奥场馆技术运维项目联想团队的临时驻地。说临时也不临时,因为他们已经在这里住了1年多。


这天早上,云顶场馆的技术运维负责人之一陈艳,像往常一样6点30起床,煮了个挂面当早餐。这是一位操着湖南口音的工科男。北方的冬天对他来说其实不太习惯,一般情况下他把自己裹得很厚。


驻地离云顶的冬奥场馆有点距离,他跟伙伴每天7点40左右出门,以便赶上8点开进山里的公交车。公交车只开到太子城脚下,要从山脚走到山上的场馆还要步行40分钟左右。这是他们的日常通勤。


云顶场馆群多是基于云顶滑雪场改建而成的临时建筑,这里会进行2022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和单板滑雪等项目的角逐。谷爱凌的U型池等几个有望夺金的项目就在这里展开。


正因为是临时场馆,所以这里的信息体系几乎跟场馆本身是同步搭建的,这无疑增加了工作难度。


很多场地还在施工,推土机和压路机不停作业。这段时间张家口降雪不足,造雪机日夜运转,机器轰鸣。他们在这个嘈杂、无序的环境下搭建线路、调试信息收集设备。疫情期间交通不便,工人不足,这些技术运维人员很多事情不得不亲力亲为。


这天刚好陈艳和同伴当了一回搬运工。U型池旁边的技术工作间要进一批设备,但车能开到的地方跟工作间隔着一个很长的雪道。陈艳灵机一动,把一张桌子反过来变成雪橇,用它来搬运设备,跨过雪道。


图片

陈艳和同事一起在雪地里搬运设备。


今天抬的设备倒不特别,只是四台打印机,这是技术运营团队里最简单的终端工具之一。裁判员和记者都会第一时间拿到打印版本的运动员数据,工程师要确保打印机在任何时候不能卡壳,比赛信息要及时传递到相关人士手里。


比如,U型池这种打分项目,要裁判员在纸质材料上签字了,比赛结果才能正式生效。


陈艳已经在云顶场馆工作两年时间,见证着整个信息系统从无到有的搭建过程。他介绍说:“我觉得我们有时候像搞工程搞技术的,有时候也像搞物流搞运货的。”


记者走进技术工作间,发现这里跟户外的冰天雪地完全不同。这个由金属器材组搭而成的长方体临时“盒子”装有很多设备,通过各种线路跟场地里的其它数据收集仪器相连。


冬奥会场馆的IT技术运营及维护,掌控着比赛过程中的数据及信息收集、制作、传送、展示等重要环节,重要性可想而知。


图片

奥运场馆的技术工作间,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有疏漏。


陈艳卸下刚运来的设备,很快组装好,然后开始测试。他感叹:“我们的运行技术跟场上运动员对比赛的追求一样,只能精益求精。”


每天,云顶场馆的工程师们需要确保所有设备和网络流畅运行,这些工作是让北京冬奥会稳定运转的基石。


“别人可能不知道,这里不只是运动员的战场,也是我们的战场啊。”置身其中,是很容易理解陈艳这句话的。工作间的竖屏电脑上,显示的是复杂的不容有误的数据系统。你甚至能感受到,比赛开始的时候,这里的空气会更加凝重。


突发问题出现,前后方一起协作解决


陈艳是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场馆的技术运维工作,他并不感到手足无措,因为他的团队负责人经历过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其中,一位叫李弘鹏的36岁的年轻人,身材魁梧,面相斯文,谈吐如托蒂——他最喜欢的运动员的脸庞一样清爽。


明显,李弘鹏经验丰富,能处理各种杂事,否则不能成为赛区场馆的IT负责人。陈艳刚刚调试好新设备,恰好李弘鹏风尘仆仆走进来。李弘鹏告诉陈艳,崇礼另一个场馆“雪如意”出现了一个技术故障,让他一同去处理。


图片

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一座非常宏伟的永久性建筑。


你可以想象这样的场景是常态。


张家口有8个场馆,包括冬季两项中心、北欧中心跳台滑雪场、北欧中心越野滑雪场、云顶滑雪场A、云顶滑雪场B等5个比赛场馆以及张家口冬奥村、张家口山媒体中心、张家口赛区奖励广场三个非竞赛场馆。李弘鹏总是穿梭于这些场馆应付各种局面。


从云顶到山下的雪如意,大概半小时车程。与云顶场馆多为临时建筑不同的是,位于张家口古杨树场馆群的国家跳台滑雪中心是专门为这次北京冬奥会而建造的。因为造型华丽,外观像一个如意,所以才有一个很美妙的别称——雪如意。



图片

图片来自知乎


李弘鹏告诉陈艳,雪如意的现场成绩处理机房在部署测试的时候有点问题。他明显还有一个用意:希望陈艳一同去了解这个情况,以便以后出现相似问题的时候他知道该如何处理。


对冬奥会技术团队来说,设备测试虽是常态,但都不是小事。他们到了场馆的技术机房后得知,问题出在两台机器连不上网络。


图片

为顺利完成检修工作,技术运维人员徒步走上雪如意的陡坡。


工程师们决定到高100多米的“雪如意”顶上去摸查清楚,但这天不巧,平时乘搭的缆车停运了,李弘鹏等人只能在零下10摄氏度的寒风中徒步爬上160米的陡坡。这个狭窄的通道在跳台滑坡的旁边,很隐秘,一般人察觉不到。


陡坡沿途是裁判评分点,是观看跳台滑雪比赛的最佳视角所在,当然,李弘鹏和陈艳是体验不到的。


李弘鹏和陈艳这天遇到的情况不算稀奇,相比位于市内的冰上场馆,雪上场馆确实需要面对更复杂的自然条件和更多基础设施方面的困难。


TOC:整个冬奥会技术维护运行中枢


爬到陡坡上的成绩机房里,工程师们也不喘口气,直接开始聊起问题解决方案来。


“碰到问题我们首先要分析,这是技术问题还是流程问题。”李弘鹏像闲聊一样告诉记者:“如果是技术问题,我们要及时升级到TOC的专家团队,由他们给我们出一些方案。”


李弘鹏说的TOC(Technology Operation Center),是指北京冬奥会技术运行中心,这个位于首钢园区的机构是整个冬奥会技术维护运行的中枢大脑和指挥部。


李弘鹏电话那头是TOC高级顾问朴贞玉,一位经验丰富的IT工程师,曾参与2006都灵冬奥会和2008北京奥运会的技术运维工作。


图片

朴贞玉正在跟同事沟通相关工作。


对奥运场馆技术运维团队来说,不存在等一等、缓一缓的情况。接到电话后,朴贞玉立即与多方沟通,快速地推动问题解决。


记者了解到,有些问题解决起来并不简单,因为需要层层传递到技术运维项目组各个部门,而项目组由不同组织和公司的人员构成。TOC的工作就是协调不同部门配合尽快解决一个问题。


傍晚到深夜,李弘鹏和陈艳一直待在雪如意,最终在TOC与崇礼赛区工程师们的协作努力下,他俩确认那两台机器终于连上了网络。晚上的雪如意更显宏伟,周围尽是夜色,唯有雪如意的陡峭雪道和远处山谷里的冬季两项场地亮着白灯。


李弘鹏和陈艳回到城区宿舍楼的时候,已经将近10点,李弘鹏的女儿还在等着跟他视频电话。随着冬奥来临,奥运场馆技术运维人员未来3个月将要通过视频聊天与自己的家人相处。


这些“冬奥人”现在无法做到完全放松。冬奥会为期16天的比赛日,将是一场真正的“大考”。


如果说场馆的构造是身体,那么场馆IT的运转则是血液。他们的工作是确保冬奥会每一个场馆“血液”百分百畅通。所有奥运场馆都需要在IT层面流畅运转。谁能说,他们不是奥林匹克的参赛者呢?


只是他们的比赛时间更长罢了。


本文来自“凤凰网体育”,作者:特约记者梁中明,原文名称为《是谁在幕后搭建2022北京冬奥会?》,封面来自视觉中国。

评论